找到相关内容341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于善知识观过不成就,观德获成就

      于善知识不应观过之根据,即因善知识虽功德众多,然以观察过失即成成就之根本障碍;善知识虽过失众多,然观其功德遂成成就之因。是故必须遮止观察上师过失。如《金刚手庄严续》所云:“察过失毁悉地因。”   以下再以问答方式遣除邪见:   反问:有何根据决定善知识非佛陀?   邪见者答:因佛陀乃断尽一切过患,圆具一切功德,而善知识有众多过失故。   再问:何故而言善知识有众多过失?  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善知识|上师|恭敬|三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21495430542.html
  • 似喻

    (五)倒合。所谓“不成”,系指同品上无所成就,即无同品或非同品之意。其中(一)(二)(三)为同喻依之过失,(四)(五)为同喻体之过失。似异法喻亦分五种:(一)所立不遣,(二)能立不遣,(三)俱不遣,(四)不离,(五)倒离。所谓“不遣”系指未将同品遣去,即有同品或是同品之意。(一)(二)(三)为异喻依之过失,(四)(五)为异喻体之过失。(因明正理门论)((参见:同喻)2249、“异喻”5156)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0238084.html
  • 问:农业上防除虫害,有功于民生,然杀生之罪业如何?

    能有预防生虫之法,及生而除去不杀之法,则尽善尽美矣。农人如是存心,于无可避免之中而误杀者,只是过失耳,再能以佛法先为其咒愿,则情与理兼至,可无愧于心矣。罪责本重于有心,农作之意,非起于杀,故因果自与业屠钓猎者不同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35877582.html
  • 【四梵住】分别是哪四种?

    【四梵住】分别是哪四种? 四梵住:巴利语cattàro-brahmavihàrà,即修习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种梵住。 《清净道论》中说:“当知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。以对诸有情正确地行道故住于最胜。又如梵天以无过失之心而住,如此与这些相应的禅修者相当于梵天而住。故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。”(Vm.1.268) 四梵住又作四无量(catasso-appama¤¤àyo)。由于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55976294.html
  • 问:发愿将身口意供养上师三宝却做不到怎么办?

    如果我们发心发愿将身口意供养上师三宝,供养众生,但是很多时候肯定做不到,这样会不会有过失? 达真堪布答:虽然我们发心发愿将身口意供养上师三宝,供养众生,但我们作为凡夫,会有一些烦恼习气,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,这需要有过程。在我们没有做到的情况下,虽然会有一些过失,但是不能因为怕有过失就不去做。 我们的这些愿力,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与方向。不这样发心发愿,我们永远都做不到。我们这样发心发愿了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06574385717.html
  • 年龙父母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》(六)

    。   2.由经中所出的四种学处:第一种观察自己的过失。第二种就是不说大乘道者的过失。还有第三种就是为了断除贪心的缘故,不贪恋自己的亲友、施主、自家;第四种讲的是为了断除一切粗语的缘故,说柔软...也像是学法的人,但是心中却是不调伏,没有安住在法上的话,那么势必造成一种欺诳和虚伪法行的过失。这样一来,自己现生不仅不能得到法的利益,而且来世也是必定堕落恶趣的。因为这样是欺诳众生的。所以,作为一个...

    年龙上师

    佛子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14470384707.html
  • 不要只盯着胸前的袋子

        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:每个人出世以后,都有两只袋子挂在他的肩上—— 一只小袋子放在胸前,里面装的是别人的过失;另一只大袋子则放在背后,里面装着自己的过失。人们从小就会看到别人的过失,而对于背在背后的自己的过失,却很难看到。  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,总能轻易地发现别人话中的漏洞,也总能轻易地看出别人行为上的过失:他喜欢与人争辩,总是指责他人,并且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。渐渐...

    孔祥萌

    |爱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8/2011015292.html
  • 能破

    论敌之论题。(2)显过破,即不组论式,仅指出论敌在论式上之错误。立量破必为显过破,盖组织论式以破敌者,同时不得不显示论敌之过失;然显过破则未必是立量破。(二)似能破,意即似是而非之驳论、错误之驳论。亦分为二种:(1)对方之论式原本圆满无过,却妄加弹诘,反令自己陷于过失。(2)对方之论式虽有过,然自己既不知对方之过误何在,复对无过之处妄加指责,编造过失,进行驳斥,如是反令自己造成过误。(因明入正理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1438095.html
  • 问:关于持午、五辛、肉食的问题?

    不忌五辛与肉食的过失。过午不食,有过午不食的功德。既持过午不食戒,又忌五辛与肉食,不是更好吗?佛陀时代,比丘乞食,为众生种福田,乞到什么吃什么,虽不忌五辛与肉食,但决不会贪着五辛与肉食,吃了等于没吃。若生贪着,吃了五辛与肉食,便有过失,没有通融可讲。大乘佛经,则明确呵斥吃五辛与吃肉。吃五辛者,能引来诸多恶神。吃肉则断大慈悲佛性种子。吃五辛有口臭,影响他人,令他人生恼,其过失不次于吃肉。佛子应当努力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6210485170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六]:饮酒戒

    第二饮酒戒 饮酒有别于酗酒,卖酒贻害甚广,自饮及劝告人饮,遗害较小,故属轻戒。 若佛子,故饮酒,而酒生过失无量。 故饮酒者,知是酒,故意饮,犯戒。 饮酒使人性狂心乱、神昏智暗、打人骂人、无惭无愧、无尊无卑,酗酒出事,所生过失无量。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,五百世无手。 饮酒的过失,非凡夫肉眼所能见,惟佛眼可见到。若以手拿酒器劝人饮酒者,受五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09113688505.html